九游会老哥网

九游会老哥网:阜阳市东清小学:于云霆聚能量 铸“大气”人生

时间: 2025-09-15 19:00:04 |   作者: 九游会老哥网

详细介绍

九游会ag永久网址:

  “妈妈觉得我冷,就让我穿很多衣服,能不能根据风寒指数设计个APP,输入自己的年龄、活动量、健康情况、新陈代谢速度数据,就能知道穿啥衣服最合适呢?”

  面对如此“脑洞大开”的学生,安徽省阜阳市东清小学气象社团的辅导老师丁玉平吃了一惊。作为一个开设时间并不长的气象社团,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慢慢的变多,这些复杂且带有创新性问题的探究让她有点“招架不住”了。

  年仅十岁王瀚哲提出的问题,在东清小学的气象社团活动中并不少见。“南方地区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北方是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农谚的南北、地域之分是从哪个地区开始的呢?”、“气象病和天气变化的最主要关联是气温还是气压?”、“怎么样才能让自制温度计精确度再提高一点呢?”“云南大象出走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有没关系?”在丁玉平老师带领下,近50名东清学子变身“气象学家”,把自己对气象的兴趣变成了“热爱”。

  东清小学校长齐卓然至今还记得,气象社团刚开展活动的那一段时间,除了社团召集人丁玉平以外,孩子们参与热情并不高。“甚至有家长寻找自我抱怨,老师们把书教好就行了,搞气象科普活动有点‘耽误时间。”

  2021年10月的一个下午,下午突然刮起强风,丁玉平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迎风抛出一把碎纸,让它们在风中自由落下,简单的测量了下落时间和水平位移,得出现在的风速大概是1.8m/s ,是西北风向, 她告诉学生们风向对于气象观测来说很重要,古人云“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通过风向可知阜阳地区已受干冷气团控制,天气马上就要转晴了。

  一番“炫技”让丁玉平收获了众多的小粉丝,那之后的一个多星期,东清小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背诵《风力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 .......学校的气象社团也成了孩子们口中的“挤破头也要参加”的社团。

  “传统课程的特点是教和学,科普教育课堂的要素是思和做。“气象”知识对于小学生来熟悉又陌生,虽然每天都听天气预报,却不知道这一些数据是怎么来的。”丁玉平介绍说,社团活动从不直接把气象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我们设计了很多易操作、易观察、易分析的小实验来演示气象现象,这是社团越来越受孩子们欢迎的原因。”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对多种气象现象的观测和交流讨论,学到了很多以前完全不知道的气象知识:如何测量气温;什么是空气中水分含量;雾原来就是靠近地面的云,云有各种各样的种类,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现象;风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区分小雨、中雨和大雨……不仅学生们表现出极大兴趣,各学科老师们也热情参加进来,纷纷要求“加课”,连家长们都提出申请,想“和孩子们一起观测风向和气压,看看天气预报到底是咋测出来的”。

  百叶箱、干湿度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风向风速仪、雨量筒......2021年11月底,“清清气象观测站”终于在东清小学新校区科技楼前的一块空地上建立起来,可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六大气象要素,一时间吸引了学校不少师生的驻足观看。

  学习用雨量筒观测降水量、风向风速仪测量风速风向,学习用温度计观测当前气温......社团的气象观测活动从简单的地面气象观测开始,从刚开始忘记给干湿度计的水槽加水、忘记让最高最低温度计指示杆复原、忘记校准风速仪的方向,到能熟练的调整设备的方向、角度,独立完成每天两次观测,并做好详细记录, 10岁的贾雨锡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每天记录基础数据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冬季的恶劣天气又使这项工作变得艰难,社团内有学生有了打退堂鼓的消极情绪。丁玉平敏锐的察觉到了孩子的心态变化,邀请阜阳市气象学会秘书长李胜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做了一次“基础气象数据的重要性”的讲座。李胜告诉孩子们,很多气象观测员入行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观测时间一到,哪怕天上“下刀子”,也要到观测场把数据读取回来,按时报出去。“作为气象爱好者你们很幸运,现在已经实现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气象数据慢慢的变重要。”讲座让孩子们知道了气象大数据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导航软件中只要输入目的地,就能了解生成路线途中即将发生的天气变化;,对大风的分钟级精准预报对港口码头来说就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经济效益,长江中下游零售商家会在梅雨时节里根据雨情预测决定购买频次较低、容易受潮商品的采购数量…而气象观测的数据是一切天气预报的基础,气象部门要根据基础观测数据来进行模式预报分析、绘制天气图,继而进行天气预报。李胜的讲座让孩子们了解到基础数据记录的重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观测气象数据不是目的,观测出来的数据必须要为生活服务,这才能体现出气象观测站的观测价值,体现社团学习探究的价值。在丁玉平的指导下,社团成员开始以短视频的方式向全校师生发布天气预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布,气象社团成员发现气象社团测得的风速和气温和气象局的数据总有一些差别,这引来了大家的质疑。有同学说是观测仪器出故障了,有同学说是仪器没设置好导致观测数据不准确。

  几番讨论后,孩子们仍然没找到答案。在丁玉平的引导下,社团成员黎雨泽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校园周边实地查看才最终“破案”:气象局的数据来自于阜阳郊区空旷的飞机场观测站,测的是10 米高空处的风速,而清清气象站观测地点在被建筑物包围的校园,测的是距地面 1.5 米左右的风速,这就导致两者的观测到的风速、气温存在比较大偏差。这次观测数据的“疑案”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气象知识探究、思考、求真的过程。孩子们能主动探究而不依赖于教师,敢于质疑而不迷信权威,真正把自己对气象的兴趣变成了“热爱”,培养出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飞人博尔特创造了9.58秒的百米纪录,对应的平均速度是10.4米/秒,这是快到6级风的水平。换句线级风的时候,空气跑得比博尔特快!”二年级数学老师赵红利在除法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引用了风速的概念,“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当风速达到120英里/小时(16级风)的时候,平均速度是多少呢?”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四年级语文老师张玲玲和学生们一起吟诵的陶渊明《四时》 通过学习这些与气象相关性密切的古诗词,不仅传播了气象知识,也弘扬了优良历史传统文化。

  “在空旷的地上竖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头这个铜鸟可以灵活转动,用来确定风向。同学们画的时候要突出铜鸟的灵活性。”课后延迟服务中,美术老师王宝教孩子们画世界最早的风向计:风铜鸟,另一间教室中,指导老师黄梅正在带着孩子们摹写“雷”“云”“虹”“雨”的甲骨文字体。

  与此同时,社团辅导老师张园园策划了一系列以气象为主题的班会、征文、绘画、黑板报以及气象知识竞赛、气象播报员选拔、吟诵节气诗词、为节气动植物风俗作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让气象知识及应用深深根植在学生心里。

  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和充满奥秘的气象科学,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孩子加入气象社团。通过各学科老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气候对古代战争的影响”、“气候如何改变历史”、“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土地和粮食产量的影响”成了孩子们口中热议的话题,不仅社团成员间开始传阅科普著作《云的真相》、《天气与气候》,社团辅导老师尚金金也利用周末时间学习起竺可桢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社团负责人丁玉平更是购入《史记·历书》、《乙巳占》等全球最早的成文气象典籍,对气候现象进行深度研读。

  三二班的程炎羲从小就喜欢雪,只要进入冬季就盼望着下雪,她的妈妈和记者说,她每晚都会研读气象社团的基础数据,还告诉奶奶天气冷不一定就会下雪,阜阳只有处在冷暖空气的交界处才会下雪。奶奶讲《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她也很认真的纠正诸葛亮“借”东风是因为对赤壁一带的气候很了解,曹操是输在不懂天气上。

  问起程炎羲为什么对气象这么感兴趣?她腼腆地笑了笑说,学校里许多老师都会跟同学们聊与气象科学有关的知识,妈妈常常念叨这鬼天气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出门,奶奶每天坚持收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自己便萌发了研究天气变化的念头。”

  程炎羲的学习经历是阜阳市东清小学开展科普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双减’背景下,东清小学把气象课程纳入校本课程教学体系中,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抓手,不断扩充气象观测社团成员,持续优化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清清气象站”作为学校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将校园气象站硬件建设与学校气象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在校园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关注气象节气时令文化的氛围。学校还通过参观市探空站、市气象局等研学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的校外教育活动点燃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观潮起落风云涌,思国阴晴民冷暖。气象社团的科普教育,把让气象知识及应用的种子深深根植在学生心里。”齐卓然和记者说:“在学校这个第二课堂中,东清学子们对大气变化规律的探索永无止境。”(特约通讯员:刘银燕)

  主办单位: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1号教科大楼邮政编码:230061